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2019年05月07日 星期二      
当前版: 0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盈江:擦亮乡村旅游名片留住最美乡愁
张智仁 焦迪
美丽的龙门古寨。
  *全媒体记者 张智仁 焦迪*

  春日的下勐劈蜂飞蝶舞,杜鹃花花期正茂,红的热情似火,粉的佳期如梦,春节以来,这里的民宿客栈几乎天天爆满;静静流淌的大盈江边,千亩花海给盈江国家湿地公园增添了一抹靓丽的色彩,新增的竹筏漂江、花海迷宫、网红桥体验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光体验;“中国犀鸟谷”生态名片愈发靓丽,观鸟旅游不断从“数量”向“质量”转变……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宜居与产业兴旺,绿水青山与难忘乡愁交融的美丽画卷在盈江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徐徐展开。

  近年来,盈江县围绕“生态、绿色、和谐、宜居”的发展理念串点成线,不断加大乡村道路、电力通信、人居环境等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依托生态资源、民族文化,挖掘生态旅游、乡村旅游资源,将原始古朴的建筑风格融入特色村寨建设项目,合理设计、统一建设,使村寨整体规划、民房建设、文化建设保留了本地世居少数民族的传统建筑风貌,建设山、水、林、田、湖、草为一体的如画村庄。先后打造出了太平石梯、勐弄龙门寨、支那澡塘寨、铜壁关松克、盏西广么等213个特色村寨,实现旅游收入69.1亿元,带动2000余户建档立卡户如期脱贫摘帽。

  与城相依的国家湿地公园

  盈江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于2013年12月31日由国家林业局正式批准,公园位于盈江县西南方向大盈江中下游河段,总规划面积1725.98公顷,湿地率为79.09%。根据建设总目标,计划从2014年至2020年用7年时间投资规划总资金13145万余元。公园共区划为湿地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宣教展示区、合理利用区、管理服务区5个功能区。

  通过采取一系列保护措施,公园的水环境和水域生态系统质量维系较好,河道水质常年达到了国家Ⅲ类标准,部分区域水质达到了国家Ⅱ类标准,接近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为水鸟及其相关鱼类、昆虫、微生物的生息繁衍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据调查,公园内分布维管束植物663种,滇桐、千果榄仁、红椿、茉莉果、马槟榔等5种植物为国家II级保护植物,特别是滇桐目前在我国种群数量仅为30余株,属高度濒危的植物物种,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保护意义。此外,由于群落内植物种类丰富,能够为各类动物提供良好的觅食场所和栖息繁衍环境,这一特殊的生态系统也孕育了众多的动物物种,据调查,公园现共有在记录的脊椎动物228种,其中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9种;记录的物种中属国际濒危I级保护动物2种,Ⅱ级保护动物16种;这里有野灰鹤、黄嘴河燕鸥、黑颈鹭鸱、黑翅鸢等为代表的数十种国家重点保护鸟类。

  “公园开园以来,每年接待市民和各类游客超过100万人次,休闲和生态旅游潜力巨大。通过宣传教育,周边社区群众对湿地保护的意识明显增强,全县形成了关心湿地、重视湿地、保护湿地的良好氛围。”据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部长冯镓濠介绍,公园生态环境、完善的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强大的湿地生态功能保护,对提升主城区及周边地区的生态容量、改善人居环境和城市生态品质,调节局域气候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存储洪水期间过量的水源,缓减了洪水流速,有效调节和控制了洪水流量,对预防和抵御公园周边地区和盈江的洪涝灾害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湿地保育和修复,有效遏制了城市化建设进程中可能导致的生态破坏、湿地退化趋势。

  穷乡僻壤大变样 农民在家当老板

  在苏典乡苏典村下勐劈村民小组,依山傍水的阔时广场上,傈僳族服饰展览馆、水车景观长廊、休闲垂钓水库分列其次,身系红布、顶放铜盆的巨型木桩矗立在侧,威武庄严的铜牛,天然巨石上色彩浓艳的傈僳文字和民族彩绘,让人感受到一种恢宏气派、原始生态的民俗气息。广场旁边的山坡上,顺着蜿蜒小道曲径通幽处,群众家中由大牲畜圈舍改造成的“木楞房”农家客栈古朴而靓丽,吸引着全国各地甚至海外的游客前来入住……谁也没想到,这个原来与世隔绝、姑娘都不想嫁过去的贫困山村,会变成现在这般模样。

  采取“美丽乡村+景区景点”的建设模式,按照“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方式,下勐劈整合部门资金4000余万元,配套实施了进村道路、寨内道路硬化、阔时文化广场等配套设施。每户补助4.45万元,动员群众建新房、改旧居。在建设过程中,不破坏一草一木的基础上,以木头、石头、竹子为建筑材料,加强对具有民族文化元素的古民居、古建筑的保护,较好地保留了下勐劈原有的自然生态。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培育“旅游服务+农耕文化”协同发展的产业机制,大力突破“地贫农弱,兴业无门”的小乡村发展瓶颈,打出“以游促农,以游兴农,以游强农”的产业转型组合拳,推动传统农业向旅游服务业融合,让群众真正收获了一、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第一桶金”。

  随着下勐劈知名度的不断提升,群众商品意识逐步提高,农家妇女走出家门学会了做生意,卖起了山茅野菜、野生蜂蜜、荞面等生态农产品。党员户余正芳彻底改变了她起早贪黑上山干活的习惯,每天准备好食材到广场旁的摊点卖荞凉粉和土特产,每年的收入接近2.5万元。在尝到发展乡村旅游的甜头后,2017年群众又自筹资金120万元建盖了20间农家民俗客栈,3户农户自己改造庭院搞起了农家乐。早兴美的农家乐自经营以来,不仅还清了建房时的5万元贷款,还购买了小汽车,银行存款也已接近10万元。“以前我们撸起裤脚,下田干活,身体劳累,收成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如今,在政府的帮助下,我们当上了客栈老板,卖绿色农产品,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过了,今年我还买了一辆小汽车。”傈僳族小伙栋兴旺的一席话,道出了下勐劈村民发展乡村旅游的信心和决心。

  (下转第4版)  (上接第1版)

  下勐劈把脱贫攻坚、产业发展与乡村旅游、生态保护、特色村寨建设相结合,依托原始的生态、古朴的民风、浓郁的民族文化,走出了一条以小乡村带动大扶贫的路子。2016年以来,下勐劈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0余万元,真正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基础差”到“富裕、宜居、新农村”的美丽蝶变。

  党建引领促发展  乡村振兴添活力

  位于勐弄乡西部的龙门古寨,是明朝八大关之一万仞关所在地。围绕“打好生态牌、做足水文章”的建设思路,乡党委在充分听取和尊重党员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将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元素展现、村庄环境整治、民居特色等作为龙门寨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打造过程中,深挖历史遗迹、名人将士、民间传说等历史文化,以立碑、建模、雕塑等方式进行保护和还原。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做足民族特色文章,设计5种特色民居户型,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统一建筑风格,鼓励群众“以旧建新”“修旧如旧”,傈僳族和景颇族元素得到充分体现。

  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部分党员群众存在“老办法不行、新办法不会”的问题,思想观念与创建工作极不适应。为强化群众自主意识,乡党委要求支部每月开展一次支部活动,并依托党员远程教育、道德讲堂、农民夜校等党员培训平台,不断引导群众主动参与村寨建设,大力营造“打造龙门寨即建设我的家”的思想氛围,在支部和各工作组的共同努力下,龙门寨群众自愿拿出80亩土地作为修建民族文化广场用地,节约资金近500万元。积极开展“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安排无职党员参与美丽村寨建设的各个环节,规定每个星期由1名党员带头组织群众出公活,积极参与村内环境卫生等义务劳动。通过设岗定责,不断增强了党员的荣誉感、成就感和投身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

  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乡党委注重产业发展在美丽乡村建设当中的支撑作用,结合脱贫攻坚产业发展强化技术培训,开展种植、养殖、厨艺等技能技术培训3期180余人次。强化党员带头,为4户党员户发放红色信贷18万元,用于发展草果种植及家禽养殖。同时,按照“党总支+支部+党员+群众”的发展模式,开办农家乐2家,目前已实现毛收入80余万元,盈利24万余元,投入资金100余万元,建设民宿客栈3栋。“以前我们家门口都是泥巴路,下雨天摩托车都上不来,人畜也不分离,环境卫生很差。”龙门古寨党员致富带头人余根金说:“乡党委、政府帮我们把路修到了家门口,还组织大家外出培训,扶持我们搞农家乐。两年来,随着乡村旅游的不断增温,到我们这里的游客越来越多,节假日和周末的时候,到我家吃饭的人有10余桌,周边的群众都会来我家帮忙做饭。这几年,村里人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开小卖部、做生意的人越来越多,许多年轻人有了更多的增收渠道,就不用外出打工了。”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芒市新闻
   第04版:要闻
上海市青浦区与德宏四县市签约加强扶贫协作
上海海洋大学携手青浦区助力德宏渔业发展
五一小长假德宏接待游客37.48万人次
我州扎实推进河湖长制各项工作
盈江:擦亮乡村旅游名片留住最美乡愁
河长制河长要下河
报头
广告